從工業設計轉到產品設計,三段失敗的故事!

Long Long
Aug 26, 2020

本文適合:迷惘的時候、與還在尋找出路的設計師們。

提醒:文中沒有比較工業設計與數位產品設計的不同,也沒有提到相關的知識與術語,多敘述於心理層面狀態。

從Covid-19開始在家工 作到現在已經五個月,身邊的朋友們找不到工作紛紛回國、也有被留職停薪或是解雇的,每天接受疫情與各種新聞衝擊下,反思自己安穩的在家工作,真的很萬幸。

前陣子某天,早上專注力不佳,工作到凌晨四點,存檔闔上筆電後,坐在沙發上看著窗外,覺得這個場景非常熟悉,突然想到大學剛畢業的那幾年,每天忙到深夜,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是這樣看著窗外車子呼嘯而過,邊想著自己到底在忙什麼?追求的是什麼?摸不著頭緒,不確定未來,常常氣餒地看到日出再去睡覺。畢業也九年了,想藉著這篇文章,回顧一下這段跌跌撞撞、摸索前進的故事,也希望能鼓勵到迷惘的人!

從2011- 2020,三段失敗的故事:

1. 第一段失敗是一段長達三年的失敗,經歷被四十幾間研究所拒絕到終於申請上。

第一年:大學念的是工業設計,雖然有很多業界的導師來上課,但看著知名設計師原研哉、深澤直人、Philippe Starck、Dieter Rams的書或是歐美雜誌時,深深感到設計環境的落差,對自己所學產生質疑,並且開始想要出國念書。

由於工業設計是從歐洲開始,對於那裡人文藝術的嚮往,畢業後找的研究所都在歐洲,荷蘭、英國和瑞典等,同時也開始念托福。相較於同學們已經繼續念研究所或是開始工作,自己沒有工作,還在唸英文、準備作品集、報名學校與準備文件,每次同學見面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,在托福補習班內也沒有要念設計的,環顧周遭覺得十分無助,尤其十二月是許多研究所的報名日期,在大家都在過聖誕節與跨年聚會時,我在家盯著電腦螢幕,針對每一間研究所改寫讀書計畫,針對作品需求不同修改檔案,有些要求圖檔、有些求圖文分開、有些要求紙本,雖然一開始都有用google sheet列出每間研究所需求與報名費,有一間是要交件的時候,才發現需要紙本,只好緊急送印,隔天衝去拿,再找貨運寄送。

那年大大小小的狀況中,還有兩件大事,第一個是第二次考托福,快寫完作文時,按delete想刪除錯字,按鍵不知怎麼出錯或卡住,眼睜睜看著一個字一個字被刪除,怎麼移動按鈕都無效。另一件事是申請十幾家研究所,只收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面試,本來要飛過去面試的,和家人討論後,寫信詢問校方能否改為線上面試,校方約好線上面試時間。當日,面試開始時,我先自我介紹,說話的同時收訊很差,面試官問問題時斷斷續續,根本聽不清楚,我只好一直問能否重述一次,面試官誤以為我聽不懂,他們直接說謝謝後結束面試,整場不到五分鐘。

努力一年後,五分鐘被K.O.的打擊實在太大。

第二年:對於自己的米蟲狀態,要直接再拼第二年,萬一又沒上怎麼辦,與其每天待在家恐慌,想了想後決定不如去工作。開始工作後,學到設計如何被量產製造、塑膠與模具的知識,傳統產業的結構等等,週末參與台創的長達半年的培訓計畫,年底想著自己英文與設計都有進步了,在上班與上課之餘,又開始準備研究所資料,那年的聖誕節與跨年又是在趕作品集與推薦信中度過。最後,十幾間中收到一間面試,面試完被放入了備取名單,沒有下文。

第二年被拒絕,不知道是英文不夠好?或是設計不夠厲害?還是讀書計畫寫的不完善?我陷入了深深的黑暗中,常常懷疑自己在幹嘛?身邊的人都研究所畢業,或是已經脫離職場菜鳥了,自己在原地踏步。

第三年:爸媽對設計領域沒有概念,日常聊天常常會變成檢討與質疑,是不是該去補英文、在國內念一念就好、什麼時候才能踏實點,我也忘記當初怎麼說服他們再申請最後一次,辭職之後,用一年工作存下來的錢,再度投入托福考試、報名費與作品集,這次歐洲、美國、台灣都申請。第三次在聖誕節與跨年的歡樂氣氛下準備備審資料,交件之後,去舊金山待了一個月,其中視訊面試,隔天收到錄取通知,完全不敢置信,在漫長的一人奮鬥中,終於看到了盡頭。

三年間的心理狀態:被拒絕的原因有很多,有可能是托福沒有一百分、或作品集不夠優秀、或讀書計畫不夠突出等等,經歷被四十間學校拒絕後,會越來越不知道從何下手,覺得很慌亂,越來越沒自信,常常想著大家都在前進,自己怎麼原地踏步,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環中,在深夜的時候常常冒出各種恐懼跟憤慨,這時候找到人訴說些什麼,可能也會在內心交戰想說對方應該不懂吧,但若不找人訴說,反而又不知所措。

三年間學到:1. 跑步發洩負面情緒,那三年我跑了很多比賽,還瘋狂的跑了半馬,有規律的運動,會讓自己能保持一種平衡狀態,至少我不是什麼都沒做,有跑了多少的心態。2. 跟負面情緒共處,而不是想著一直要等到狀況好了再開始,就做吧、就開始吧,憤恨不平的時候也可能是效率最好的時候,太難過的話就哭一下再繼續做。

其實後來發現,很多人在二十幾歲、剛畢業的時候,都有類似的想法,對自己的工作內容不是很滿意,想要跳脫現狀,想要知道怎麼過上理想的生活,其實我不孤單,只是在迷茫中也說不清什麼,只能一直摸索。

2. 第二段失敗是找不到工業設計的工作,也不確定自己在設計這條路上能走去哪。

在紐約念研究所的兩年是此生難忘的經驗,除了吃飯、洗澡和睡覺之外的時間,大多數都在追趕著作品發表或論文的進度,由於系上不能選課,所有課都是必修,不給分,過的標準是課堂表現與兩份dossiers,只能無時無刻都在準備,最多一週五門課都要上台。這個系Products of Design,核心概念是不論數位或實體,各種議題都可以延伸成為產品。我們從最低工資、社區空地改造、氣候變遷、到表情符號與政治等等,接觸到非常多不同的領域的議題。好處是培養了大量吸收新資訊並轉化的能力,壞處是多分配時間在研究上,就只能壓縮時間在產品上。兩年內用盡力氣全速前進,大量吸收知識,產出很多作品,並且因為不停上台發表,與1.5萬字的論文寫作,英文能力終於追上中文思考能力,然而畢業後才真的意識到,我找不到工作。

兩年內的工業設計作品並不多,也不完整,投幾十間紐約工設的公司,完全沒有回音,接著投數位產品公司,總共一百五十家的履歷中,只接到三家面試,最後獲得的工作是架設網站與設計運動護具品牌視覺。我還記得第一天下班後,因為挫敗感十足,在餐廳前面哭了出來,感覺所學沒辦法應用之外,薪水低到只能勉強應付生活。後來的半年,下班時間都在尋找自己的未來方向,找許多作品集網站,研究大家怎麼呈現、放什麼樣的過程,接著再回顧研究所的案子們,重新整理、加強視覺、完整的呈現設計過程,也在這段時間內中,認真檢視自己,發現已經離工業設計越來越遠,作品集什麼都放的狀況下,其實公司也看不出我會什麼,後來下定決心把工設相關的都隱藏,剩下符合需求的。

心理狀態:到美國第二年起固定去學校心理諮商,起初只是論文訪問,後來把對於陌生環境的壓力、英文無法好好表達的挫折、壓力與異鄉孤單引發的各種效應跟沒有自信的感覺,在諮商聊天中一一梳理,諮商的開始像是把炸彈連環引爆之後,再慢慢的收拾重建,所以雖然第二年非常高壓,但心裡漸漸調適,能夠專注的在論文與發表上,而不是一直想向外尋求安慰。若非有這段排解,可能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挫折會更嚴重。

學到:適度的肯定自己,會比隨時苛責自己好。從產品設計系畢業的人都會長得憔悴到不行,但也是那兩年到達極限,之後所面對的困難好像都沒有這麼誇張,當時的我已經努力了,其他不足的、想要但沒達成的,真的沒辦法,那也沒關係,已經很棒了。

3. 第三段失敗是公司最後關頭反悔,不提供工作簽證。

當年產品設計系畢業後OPT只有一年,要繼續留在美國必須要申請工作簽證,低薪公司一開始有提出會考慮提供簽證,年底也是講的很有希望,但一月找老闆詢問時,他開始閃避、不正面回應,只重述會跟公司律師討論,我焦慮無奈下,二月自行與其他律師聯絡,釐清簽證狀況後轉述給老闆,他還是依舊迴避,一路拖到了三月,我來不及參與H1B抽籤時,老闆終於與我面對面說他們沒辦法提供簽證。

簽證只剩四個月的狀態下,怎麼想都非常不甘心,詢問周遭朋友後,得知一位學長用O1簽證繼續在美國工作,於是拜託學長推薦他的律師,和律師約面談。律師看完我的作品與經歷後,提議我運用經紀公司來申請O1,而律師費由我方支出,簽證費用由經紀公司支出,雖然不能保證能否拿到簽證,但有機會。

在剩下最後一條路之下,我與爸爸討論後決定試一試。申請簽證需要符合至少官方規定的三樣要求,律師列出每一條要求需要提供的文件之後,我靠下班到睡前這段時間在整理過去的文件、把會用上的部分一一翻譯成英文,接著提供推薦信素材,還同時自學使用者經驗與介面設計。其中律師需求太強人所難,我就蒐集同學們申請文件來跟律師溝通(吵架),這樣一來一往後終於在八月初遞交申請。八月底回台等待結果,九月初收到要求更多文件佐證,又開始了一來一往的律師溝通與資料收集,我九月底就把所有補件準備好,但律師緩慢地拖到十一月初才交件,十一月底才收到通知,拿到簽證了。

心理狀態:簽證無疑是大魔王,簽證的壓力繫著不知道明天在哪裡的恐懼,而等待的狀態也十分耗損心智,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收到、接下來在哪裡工作與生活、下一步要怎麼走,就是只能等,也不敢張揚,也不敢下任何結論,只能等。簽證準備資料時,只能把面子擺旁邊,回頭跟低薪不給簽證的老闆要文件,跟許多人要推薦信,其中系主任不寫推薦信之外,還回信講風涼話。各種壓力從心理反應到生理上,回台灣的時候感覺身體整組壞光。

學到:1. 據理力爭。律師提出來的需求不一定要全盤接收,不合理的、達不到的、不足的,找到對應的文件之後就要列點一一討論,雖然我朋友說我寫給律師的信超兇,但真的是有太多細節要注意,有太多方向可以討論,如果只遵照他們的意見做,很有可能吃虧的是自己。2. 過去的經驗都是有幫助的,雖然常常後悔自己怎麼不在五年前就申請互動設計,說不定不用兜這麼大的圈,但這次申請簽證時才發現,許多以往的工作經歷,申請研究所那三年以為是空耗時間做的許多事情,都派上用場了,沒有過往的鬼打牆可能不會有拿到簽證。

經歷了三段失敗之後,終於以產品設計師的身份在紐約活了下去。

最後,感謝你們看到這裡,如果你們有類似經歷或是正在迷惘的話,你們不孤單,要堅持下去。

(我也很感謝我的家人與親友,能包容我好幾年的不安穩生活,也感謝曾經在這幾年幫忙的人們,非常感謝!)

感謝你的閱讀!請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幫我拍手👏👏🏻👏🏽

--

--